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要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培育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世界一流企業。這是在新的歷史起點上,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對國有企業改革作出的重大部署,為新時代國有企業改革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從戰略上準確把握深化國企改革的基本要求。一是高舉“一面旗幟”。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牢牢把握堅持黨的領導和加強黨的建設這個“根”和“魂”。二是堅持“兩個一以貫之”。堅持黨對國有企業的領導是重大政治原則一以貫之,建立現代企業制度是國有企業改革的方向一以貫之。三是遵循“三個有利于”。國有企業改革要有利于國有資本保值增值,有利于提高國有經濟競爭力,有利于放大國有資本功能。四是強化“四個意識”。樹牢“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自覺落實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的決策部署和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要求,讓各項改革落地生根。五是堅持“五項原則”。堅持和完善基本經濟制度,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改革方向,堅持增強活力和強化監管相結合,堅持黨對國有企業的領導,堅持積極穩妥統籌推進。六是增強“六種力量”。通過改革把國企打造成為黨和國家最可信賴的依靠力量;成為堅決貫徹執行黨中央決策部署的重要力量;成為貫徹新發展理念、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力量;成為實施“走出去”戰略、“一帶一路”建設等重大戰略的重要力量;成為壯大綜合國力、促進經濟社會發展、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力量;成為我們黨贏得具有許多新的歷史特點的偉大斗爭勝利的重要力量。
從戰術上聚焦完善現代企業制度的關鍵環節。一是企業產權結構注重多元化與證券化相結合。毫不動搖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毫不動搖鼓勵、支持、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加快推進中央企業和二級公司制股份制改革上市。穩妥推進實施股權多元化,分層分類推進混合所有制。二是企業管理體制注重黨的領導與法人治理相融合。把黨的領導融入公司治理各個環節,把企業黨組織內嵌到公司治理結構之中,既落實維護董事會、經理層的權利,又規范制衡黨委書記、董事長、總經理的行權行為,推進法人治理規范化。同時組建國有資產投資運營公司,出臺權力和責任清單,賦予企業更多的經營權。三是企業領導人員管理注重分級與分類相兼顧。堅持黨管干部、黨管人才,根據行業屬性、崗位要求等進行分級分類,實行組織任命、市場選聘等不同選人用人方式,對市場競爭加大的領域積極推行經理層成員契約化管理和職業經理人制度。四是薪酬分配注重功能性與差異化相統籌。建立組織任命與市場選聘的薪酬協同機制,組織任命的領導人員薪酬管理重在規范,一方面調整過高收入,另一方面積極探索與經營業績掛鉤的獎勵機制和退休后實行納入公務員體系的保障機制;市場選聘人員堅持市場化薪酬分配機制,探索科技成果轉化分紅、骨干職工持股等中長期激勵機制,既有激勵又有約束、既講效率又講公平。五是企業用人制度注重市場化與契約化相適應。在保持現有高校畢業生引進方式的同時,對成熟人才、特殊急需緊缺人才合理增加市場化選聘比例,實行任期制和契約化管理,探索市場化退出,促使管理人員能上能下、職工能進能出。
從戰役上全面落實高質量發展的有效措施。能源企業要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緊密結合企業實際,以新發展理念為引領,以能源發展“四個革命、一個合作”為基本遵循,堅定不移把企業做強做優做大。一是堅持創新發展,培育未來競爭新動能。加快體制創新,完善法人治理結構,穩妥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利用市場化的手段管理企業,運用市場化的思維參與競爭。加大科技創新,加快突破一批事關發展全局的核心關鍵技術和重大裝備,力爭突破更多“卡脖子”問題。大力運用人工智能、大數據、物聯網等技術改造能源產業,推動企業向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轉型。積極倡導培育創新創業文化,深化管理創新,推進數字化轉型,加快建設中國特色現代國有企業制度。二是堅持協調發展,實現質量效益雙提升。把注重質量效益的價值理念貫穿項目前期、建設和運營全過程,持續優化資產布局和資產結構,推動發展主線向綠色化、智能化和市場化轉變。把握經營關鍵環節,綜合運用各種策略,提升經營管理水平,擴大市場份額,實現增產增收、降本提效,增強市場競爭力。實施成本領先戰略,堅持過“緊日子”,合理壓減各項費用,防范經營風險。三是堅持綠色發展,推動發展方式新轉變。堅定不移走綠色、低碳、循環發展之路,統籌資源利用和環境保護、空間布局和產業結構、重點治理和生態修復,堅決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加快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企業建設。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大清潔能源開發使用力度,著力推動傳統產業智能化、清潔化改造,加大節能減排力度,堅決淘汰落后產能。四是堅持開放發展,開辟未來發展新領域。積極響應“一帶一路”倡議,積極穩妥“走出去”“引進來”,打造經濟利益共同體、命運共同體和責任共同體。加強中央企業和地方國企、其他行業等合作,實施投資主體多元化。五是堅持共享發展,著力提升發展普惠面。通過產業扶貧、教育扶貧、黨建扶貧等方式,幫助貧困地區解決生存和發展問題,不斷增強貧困地區發展動力。堅持企業發展與職工發展相協調,打造多層次、全方位、穿透式的職工培訓體系,健全職工利益表達、協調和保護機制,改善職工生產生活條件,最大限度地調動職工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涂揚舉)